探讨文章:丰台区抗战文物及其文化脉络初步调查研究
丰台区抗战文物及其文化脉络初步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1、课题主要内容
2017年,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八十周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抗战革命遗迹和相关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的要求,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成立课题组对丰台地区的抗战文物及其文化内涵、文化脉络进行了专项研究,成员包括文物所业务人员、受委托的建筑师、考古人员、绘图人员等。课题组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相结合、全国视野与区域视野相结合、脉络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严谨研究与生动解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丰台区22处抗战文物进行了实地调查测绘,并收集整理了相关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和文献等,对丰台区抗战文化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研究。
图片1-1 课题组收集整理的部分历史地图
图片1-2 课题组收集整理的部分外国文献
2、丰台区重要军事战略作用
丰台区的重要军事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卢沟桥和南苑两个区域。卢沟桥区域是平津、乃至华北地区的咽喉,更是平汉铁路进出的要道,有着军事、交通及经济的多重战略意义。加之清末民国时期在丰台地区形成了多条重要的铁路线路,前往汉口、张家口、天津、沈阳等地的铁路均经过丰台地区,因此丰台是民国时期北平(1928-1949年北京市名称)周边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可以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的丰台地区形成了“一城一河两镇两车站”的战略格局,即拱极城(宛平城)、永定河、丰台镇、长辛店镇、卢沟桥站、丰台站。而南苑地区自辽代以来就部署着军队,是北平的军事重地,并在北洋政府扶持下建立了军用机场,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一直是第29军军部所在地。
图片1-3 卢沟桥周边地区与北平城、交通网络的战略位置关系图
1)卢沟桥(含宛平城)历史沿革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 公里处,位于丰台区永定河上,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兴工,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是我国现存已知最古老的联拱大石桥,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宛平城在卢沟桥东,明崇祯年间为拱卫京城而建,原称为拱极城。1961年3月国务院将宛平城与卢沟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后东北乃至华北地区逐渐沦陷,抗日救亡运动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驻守丰台的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曾在卢沟桥上进行激烈的争夺战,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大幕、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宛平城与卢沟桥一起,成为记录抗战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也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
图片1-4 1937年的卢沟桥和日军占领下的宛平城
2)南苑历史沿革
早在辽代,南苑地区就是检阅军队和武力的重要区域。尤其从清代开始,统治者十分重视阅兵练武,时刻不忘武备,在南苑地区驻扎有军队。
清末,南苑地区为陆军检阅使署——神机营驻兵七营房所在地,也称七营房(往东有六营,现皆已无存),就在目前的南苑机场内。
1913年,北洋政府在七营房设航空署,并在此创建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此处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抗击日军的指挥部。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位于丰台区南苑机场院内,近代建筑。1990年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作办公使用。直至目前,南苑机场依然是北京的军事机场之一,并担负着重要的民用航运职能,随着首都新机场的兴建,未来可能会退出机场功能。此外,南苑机场附近保留着一些的抗日战争期间修筑的飞机掩体,现在作为抗战文物被保护了起来。
图片1-5 南苑村第三飞机掩体现状照片和测绘图
二、抗战发展脉络与丰台地区历史贡献
1、全国抗战发展总体脉络
2016年底,教育部已正式通知各教材编订机构将中国抗战的开始时间定为1931年,也就是将“八年抗战”的说法调整为“十四年抗战”。根据日本入侵的时间和占据情况,包括抗战前期的一些抵抗侵略事件,中国总体的抗战脉络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从1874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早期抵抗侵略阶段;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到1937年7月7日的局部抗战阶段,以及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全面抗战阶段,大致三个阶段。
1)早期抵抗侵略阶段
早期抵抗侵略阶段是中国门户逐渐被打开的阶段,从1874年日本侵扰中国台湾到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中国的门户逐渐被打开。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幅提高。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制造牡丹社事件,事后与清政府签订《北京专约》。1894-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满清政府求和,订立《马关条约》。依照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赔款二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并开四处商埠与日通商。1900年日本与英、法、德、意、美、奥、俄国,组成八国联军侵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1914年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州湾和胶济铁路。随后,日本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侵扰东三省。自此中国的门户逐渐被日本军队打开,日本开始伺机武力
侵占中国领土。
2)局部抗战阶段
目前,中国抗战以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变)视为抗战的开始,一般以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为全面抗战爆发重要节点,本文所指局部抗战阶段指的是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期间,中国抵抗日本入侵而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
图片2-1 1933年长城抗战示意图及第29军在古北口与喜峰口之间的罗文峪组织抗日的历史照片
(来源: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对日军妥协退让,一面对抗日民众进行围剿。1933年长城抗战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主动但最终以撤军并签订《塘沽协定》而告终,国民政府承认日军占领东北、热河,承认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可以“自由行动”的非武装区,华北门户逐步被打开,河北香河、今北京通州、顺义、昌平等地区逐渐被日军控制,北平城成为“孤岛”;1935年底日军组织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主权进一步丧失。
图片2-2 1935年11月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区域图及历史照片
(来源: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3)全面抗战阶段
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天津陷落。国共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此阶段存在着两个重要的抗日战场,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全面抗战阶段根据正面战场形势可考虑分为: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相峙阶段(1938年11月-1943年12月)和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三个主要阶段。
2、丰台地区抗战发展脉络及历史贡献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等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日本以保护本国使馆的名义在北京设置驻屯军。从那时起,近在咫尺的丰台就进入了日本驻屯军的视线范围。1935年5月《秦土协定》开始,华北的大部分区域,包括北平、丰台沦为日本驻屯军的活动范围。1935年11月,日军强行夺占丰台火车站,对丰台进行军事占据,进而陆续开展军事演习,伺机而动,并策划了多次丰台事件或冲突。1937年卢沟桥事变、南苑保卫战失利后,丰台地区彻底沦为了日本的控制之地,进入敌后抗战阶段,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无条件投降。
在全国抗战的整体框架脉络之下,本次调研梳理了丰台地区的抗战发展脉络,整理记录丰台军民在早期抵抗侵略、开展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各个阶段的大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展现丰台军民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图片2-3 丰台抗战脉络重要事件与全国抗战脉络对应分析图
1)早期抵抗侵略阶段(1874.05.08-1931.09.18)
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侵华联军中,日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俄、日、德、美、法、意、奥、比、西、荷11国公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签订以后至卢沟桥事变前30多年间,日本不断向天津驻屯军增派兵力。从此,自渤海湾至北京的通道被列强所控制,京城的大门被迫敞开。丰台火车站是连结北平、张家口、汉口、天津等地的枢纽,在北京西南侧的丰台也同时进入了日本驻屯军的视野范围,成为日军企图进犯的军事要地。
2)局部抗战爆发阶段(1931.09.18-1937.07.0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陷落,日本开始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热河、喜峰口等地。在长城抗战结束并签订《塘沽协定》后,华北门户被打开,丰台地区也进入了日本驻屯军的活动范围。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开始策动“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5月日军策动“张北事件”,签订了《秦土协定》。从此,日军可以进驻到北平周边的丰台地区,日军以武力获得了进驻丰台地区的“法律保障”。
同年7月,《何梅协定》签订,河北和察哈尔的大部分主权被奉送给了日本。华北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伪频繁在丰台制造军事摩擦事件。主要包括1935年的夺占丰台事件
和1936年的两次丰台事件。1936年6月和9月,日本驻屯军参谋桑岛来到丰台地区大井村,以建立“商用”机场为借口,试图控制宛平到北平间的交通线,遭到丰台当地军民的抵制。此后,日军便以卢沟桥、长辛店附近作为军事演习场所,进行有预谋的演习,不断地挑衅、示威,由白天演习渐至夜间演习,事端不断升级,丰台地区情形逐渐危急。这三次摩擦事件,一次是由汉奸白坚武纠集地方流氓、伪军及日本浪人发动,企图通过袭击丰台火车站,夺得装甲车,进而占领北平。另两次是由日军直接发动,试图通过对丰台的蚕食和侵占,将这里的中国驻军挤出去,以达到全面占领北平和华北的目的。应该说1936年的两次丰台事件是卢沟桥事变的前奏,没有1936年对丰台火车站的占领,日军就不会顺利地对卢沟桥发动军事进攻。
图片2-4 1931到1938年日本逐步蚕食中国的范围(来源:www.emersonkent.com)
图片2-5 1940 到1945 年日本在中国逐步占据的范围(来源:www.emersonkent.com)
3)全面抗战爆发阶段(1937.07.07-1945.08.1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驻守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起抵抗。丰台守军的抗战行动激发了北平乃至全国民众爱国的热情和抗战决心,由此揭开了全国人民建立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行径的大幕。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第二次庐山讲话,亦称为“严正声明”),正式表明准备全面抗战的方针,卢沟桥事变遂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重要节点,并对促成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和国共第二次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的全面抗战阶段,丰台的抗战事件发展脉络主要包括: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卢沟桥事变阶段,1937年7月28日前后的南苑保卫战阶段,以及南苑失守、平津陷落后,丰台在日据期的敌后抗日活动阶段。
卢沟桥事变前军力部署。1935年7月国民政府与日本达成《何梅协定》,中国在河北省和察哈尔省的主权大部分丧失,并禁止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活动。1935年12月南京国民
政府在河北和察哈尔地区建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与日本侵占的东北三省地带的缓冲区,并赋予其一定的自治力。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并于6月和9月制造了两次丰台事件,试图逼迫第29军撤离丰台。日本华北驻屯军占领丰台后,已经基本控制了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卢沟桥事变是日军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其选择丰台卢沟桥区域的战略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完成对北平的包围,另一方面是控制平汉铁路进而继续南下侵略中国。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地点——卢沟桥,地处北平西南,自明代起即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卢沟桥处于清代九省御路上,为北平通往外省的咽喉,占领卢沟桥,就切断了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使北平成为一座孤城,可顺利占领平津;当时,北平外围的几个重要军事地点,通县、丰台、南口等三处已被日军控制,只有卢沟桥尚在29军的控制之下,日本侵略势力已形成了对北平的三面包围,东部有日本炮制的通县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面有伪满洲国;西南方向,日军已霸占了丰台镇,只有位于西南面的卢沟桥是出入北平的唯一通道,要包围北平,就必须占领卢沟桥。因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发难。
图片2-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中日军力配置图(来源:根据www.ja.wikipedia.org 资料改绘)
图片2-7 卢沟桥事变时第29军和日本驻屯军军力部署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6日晚9时许,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1名士兵失踪,要求派兵进宛平城搜查,遭到29军拒绝。之后日军通报:丢失士兵已归队。但日军据此借口开始进攻,双方交战12小时后,铁桥失守,班长胡学勤及6名战士牺牲。日军占领铁桥西头,卢沟桥被日军占领,中方守军撤至宛平城。卢沟桥一战,打死日军264人,其中包括指挥官松游,中方守军牺牲31人。经过多次谈判和交火后,双方陷入胶着状态。7月29日,南苑失守后,日军攻入宛平城。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守军以顽强的斗志激发了北平地区乃至全国的抗战热情,对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2-8 1937年日军进攻卢沟桥示意图和日军占据卢沟桥历史照片
(来源:课题组根据www.ja.wikipedia.org资料整理绘制、美国联合援华月刊)
图片2-9 1937年卢沟桥周边地形鸟瞰照片和第29军防御阵地部署图
(来源:抗战馆、根据日本方面资料整理绘制)
南苑保卫战。1937年7月28上午8时,日军突然对北平周边地区发动总攻,中国军队处处被动,牺牲惨重。拂晓,香月清司率日军铃木混成旅团、河边正三旅团和机械化旅团,自北、西、南3个方向对北平城发起总攻击。在飞机、炮兵支援下,日军第20师团主攻北平地区第29军驻地——南苑。日军对南苑兵营猛攻后,南苑守军指挥系统随即失灵,各自为战,伤亡惨重。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激战中殉职,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殉职之高级将领,时年45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牺牲。位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前进到大红门地区,切断南苑到城内的道路,阻击向城内撤退的第29军,战至13时,南苑陷落,伤亡2000余人。7月29日,29军离开北平、南下撤退。南苑保卫战虽然以失利告终,但29军官兵的誓死抵抗和英勇牺牲,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斗志,对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片2-10 1937年南苑地区遭轰炸时航拍照片及日军总攻南苑及北平周边各地示意图
(来源:抗战馆、根据www.ja.wikipedia.org和抗战馆资料整理绘制)
敌后抗战活动。日军占领北平后,北平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华北的主要据点,日军在北平城内设立各种军政机关,并扶植伪政府;在丰台修建军事设施,并制造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惨案,操纵市场,掠夺战略物资,“以战养战”;推行奴化政策,妄图从思想、精神上控制中国人民。日本军国主义的高压统治给丰台以至北平的生产力造成了
严重破坏,给丰台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军在丰台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米粮屯惨案、以及组建了吃人狼狗队,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面对日军的残暴统治,丰台人民开展的敌后抗日武装活动,对日军造成了打击。宛平县城沦陷后,敌人建立了伪政权和地方武装“防护团”。中共宛平县委则立即组织群众,宣传抗日,积极斗争。丰台地区敌后抗日活动迅速展开,发起了诸如马家堡事件、奇袭“西松组” 、打击“蔬菜组合”丰台农民抗日活动等,丰台地区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为全国敌后抗战做出了贡献。
图片2-11 丰台地区抗战发展脉络时间轴
三、丰台地区抗战文物现状调查
1、丰台区抗战文物现状调查
真实的历史文物,有助于还原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增强场景感和对人们的感召力;如果有真实性的物质遗存作为依托,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参与的人物都会变得真实、鲜活起来、容易使人们感同身受。就像回到了历史的场景之中,人们会更加被当时的爱国志士的抗战精神与英勇事迹所激励。因此,对抗战历史文物的研究、发掘与保护利用是对抗战精神进行弘扬的重要方式,直接有效并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丰台区非常重视抗战文物的保护与文化内涵发掘工作,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抗战类文物调查、保护、修缮等工作。目前已登记有21处抗战文物,主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含宛平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赵登禹将军墓;以及普查登记项目:岱王庙、昭忠祠、文字山碉堡、雕塑园前碉堡、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朱家坟碉堡、长辛店碉堡、赵辛店碉堡、程庄路碉堡、南苑村第一飞机掩体、南苑村第二飞机掩体、南苑村第三飞机掩体、飞机掩体配套设施一、飞机掩体配套设施二、52 分队第一飞机掩体、52 分队第二飞机掩体、空司农场飞机掩体、东方会馆等。1 处即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是大红门炮楼(2016年在大红门地区新发现炮楼一处,达到22处)。
图片3-1 丰台区抗战文物及其它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来源:课题组整理绘制)
图片3-2 对碉堡等抗战文物进行测绘记录
课题组组织对各个抗战文物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其建筑形制、材质进行测绘、拍照,记录了各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重要事件、保存现状、使用功能等信息,汇总形成调查表格。
表1 丰台区抗战文物现状调查统计表
编号 |
名称 |
原始功能 |
当前功能 |
保存情况 |
管理情况 |
1 |
卢沟桥(含宛平城) |
交通运输 |
纪念、观光 |
良好 |
良好,专人管理 |
2 |
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 |
军事指挥 |
办公 |
良好 |
一般 |
3 |
赵登禹将军墓 |
纪念 |
纪念 |
良好 |
一般 |
4 |
岱王庙 |
纪念 |
闲置 |
破败 |
差 |
5 |
昭忠祠 |
纪念 |
重修 |
新建 |
新建 |
6 |
文字山碉堡(一、二)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7 |
雕塑园前碉堡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8 |
卢沟桥西射击场路 碉堡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9 |
朱家坟碉堡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10 |
长辛店碉堡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11 |
赵辛店碉堡 |
军事作战 |
闲置 |
一般 |
一般 |
12 |
程庄路碉堡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良好 |
13 |
大红门炮楼 |
军事作战 |
闲置 |
一般 |
一般 |
14 |
南苑村第一飞机掩体 |
军事作战 |
酒窖 |
良好 |
良好 |
15 |
南苑村第二飞机掩体 |
军事作战 |
仓库 |
良好 |
一般 |
16 |
南苑村第三飞机掩体 |
军事作战 |
灵堂 |
良好 |
良好 |
17 |
飞机掩体配套设施一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18 |
飞机掩体配套设施二 |
军事作战 |
闲置 |
良好 |
一般 |
19 |
52分队第一飞机掩体 |
军事作战 |
军队活动室 |
良好 |
良好 |
20 |
52分队第二飞机掩体 |
军事作战 |
服装加工厂 |
良好 |
一般 |
21 |
空司农场飞机掩体 |
军事作战 |
仓库 |
良好 |
一般 |
22 |
东方会馆 |
图书馆 |
会所 |
重建 |
良好 |
2、抗战文物构造与功能调查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在丰台22处抗战文物中,建造年代跨度从金朝到近现代,跨越了近百年,其中建造年代最久远的是卢沟桥,建于金朝约1189年,最近的是在1937年左右建造的作战碉堡;就建造地点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卢沟桥与南苑附近,其中卢沟桥区域包括军队驻地和各类碉堡,南苑区域包括司令部旧址和各类飞机掩体;就建造材料来看,主要使用材料为石、砖、混凝土等建造材质。
表2 丰台区抗战文物构造与功能情况调查统计表
编号 |
名称 |
年代 |
地点 |
材料形制 |
建造原因 |
说明 |
1 |
卢沟桥(含宛平城) |
金朝(明清) |
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
石(砖) |
交通需要 (拱卫京师) |
卢沟桥事变 |
2 |
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 |
明清 |
丰台区南苑机场院内 |
砖石 |
清末神机营驻兵七营房旧址 |
29军军部旧址 |
3 |
赵登禹将军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东西道口铁路桥洞北侧路西 |
石 |
纪念赵登禹将军 |
|
4 |
岱王庙 |
明清 |
丰台区卢沟桥西 |
砖石 |
纪念永定河防汛工程 |
29军219团3营驻地 |
5 |
昭忠祠 |
民国(1922 ) |
丰台区南苑乡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纪念阵亡官兵 |
|
6 |
文字山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文字山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7 |
雕塑园前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雕塑园前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8 |
卢沟桥西射击场路 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卢沟桥西射击场路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9 |
朱家坟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朱家坟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0 |
长辛店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长辛店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1 |
赵辛店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赵辛店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2 |
程庄路碉堡 |
近现代 |
丰台区程庄路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3 |
大红门炮楼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大红门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4 |
南苑村第一飞机掩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5 |
南苑村第二飞机掩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6 |
南苑村第三飞机掩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7 |
飞机掩体配套设施一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8 |
飞机掩体配套设施二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19 |
52分队第一飞机掩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20 |
52分队第二飞机掩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21 |
空司农场飞机掩体 |
近现代 |
丰台区南苑村 |
砖石混凝土 |
军事作战需要 |
|
22 |
东方会馆 |
近现代 |
丰台区卢沟桥乡 |
砖石混凝土 |
图书馆 |
日军档案馆
|
3、对碉堡遗迹的初步研究分析
丰台区保存的抗战文物中,保存有众多的碉堡和飞机掩体遗迹,特别是大部分碉堡仍保存了原位置、原形制、原材质和原构筑工艺,遗留在铁路边荒草堆或居民区中;这些真实性历史信息丰富的碉堡反映了当年的战场对抗形势和军事要冲位置,对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对丰台地区现存碉堡的构筑主体和年代尚有争议,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运用考古类型学、历史地图与碉堡位置叠加等方法,认为这些碉堡应是属于1931年至1937年前后中日两军的军事对抗时期形成。
已收集到的1915-1926年间英国作战部门绘制的卢沟桥周边地图显示,当时在永定河两岸地区尚未标注有碉堡。由于该地图是军事部门为作战之目的绘制,应是比较可信的。
图片3-3 1915-1926年间英国作战部门绘制的卢沟桥周边地图及其图例
此外,通过历史地图叠加目前丰台存留下来的碉堡位置,可以看出文字山碉堡一、文字山碉堡二以及卢沟桥西射击场碉堡等,与原来的历史地图中反映的第29军阵地防线或碉堡位置重合,进一步佐证了这些碉堡很有可能就是29军于1937年之前一段时间为巩固防线建造的。
图片3-4 碉堡现存位置与历史地图、战场形势的叠加分析图
综合各碉堡的构造形制、材质与防御方向,可以看到位于永定河东岸的碉堡主要是马蹄形,背靠山体、铁路或者宛平城方向,单向防御为主,即射击孔主要面向东侧、东北侧、东南侧,工艺水平也较之后日军在国内其他地区构筑的碉堡有所差距,从历史资料上看是防御日军以丰台火车站为据点向西进攻。永定河西岸的碉堡主要为圆形碉堡,射击孔面向四周,多向防御,构筑水平与东岸的碉堡类似,分布位置、防御方向与日军在永定河西岸长辛店地区的演习、包围活动较为吻合。当然这些都是间接证据,尚未发现明确年款或建造档案记录,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3 丰台区现存碉堡的形制、材质统计分析表
四、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为便于今后抗战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还结合互联网应用技术,尝试将丰台抗战文物的信息录入高德地图等互联网地图工具,公众可以通过高德地图直观的看到丰台地区抗战文物的分布位置、简要介绍、文化内涵等信息,也是文物保护利用“互联网+”的一个简单尝试,共享调查成果,期望有更多的公众关注和支持抗战文物等革命遗迹的研究、保护、利用工作。建议今后能够运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和互联网工具,将抗张文物的数据记录在云端服务器,记录和展示这些珍贵的抗战文物,既便于展示抗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抗战文物的调查、研究、保护等工作。
图片3-5 调研成果应用于高德地图
2、拓展文物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从丰台地区现存的抗战文物保存状况看,其主要特点是分布地域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使用功能方面目前处于荒弃或仓库等状态的居多,但各处抗战文物内部构造较为稳固、内部空间可利用条件也比较好。在现有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完善工作流程、重视工作成果转化与利用,并注意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以不损伤文物本体为前提,鼓励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的适度介入,整合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各自形成特色和差异化的保护利用方式;比如部分飞机库,可考虑将使用权转让给相应的社会机构举办展览展示活动或者开辟为休闲茶室、机库咖啡馆等特色休闲区域,活化利用抗战文物,充分发挥抗战文物的展示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
图片3-6 南苑地区现存飞机库与内部改造利用示意
通过抗战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既保护了文物建筑本体,改善文物周边的景观环境状况,将文物融入当地社区生活,又进行了文化内涵展示解读的探索。同时,开放式的小型抗战文物体验场所也能让游客与居民在进入到文化氛围中的同时,体会历史时空的穿梭、感悟革命传统、牢记历史,使文物服务于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3、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保护利用机制
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坚持“研究——保护——回顾——研究”这样一种工作流程的良性循环。基于现状调研与基础研究资料,后续应逐步对整个保护管理工作体系进行梳理,针对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专项的抗战文物红色旅游与保护利用规划,从而得到后续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思路与改进方向。具体管理利用工作中可先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全景影像等现代勘测记录手段,探索建立抗战文物全息数字化档案记录系统,每隔3-5年定期实施监测和回顾性评估与总结改进管理利用工作;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服务于当代社会这一理念与思路,不断回顾和改进管理工作与活化利用方式。
综合上述情况,丰台区文化委员会组织的课题组对丰台地区抗战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在全国抗战总体脉络背景下分析了丰台地区抗战形势发展脉络和贡献情况,实地走访了现存的抗战文物,结合历史照片、历史图纸做了初步的测绘工作和研究分析,绘制了大量图纸,挖掘丰台地区抗战文物的文化内涵,整理汇总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初步提出了保护利用方面的对策建议。当然,由于时间和研究资料、研究水平等限制,这些工作仍处于较为初步的调查研究,也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贻笑方家,有待今后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指导、研究和讨论,为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出更多的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杜来全:《丰台地区抗战应占一席之地》,《北京党史》2014年05期。
[2] 赵晓红:《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的战和抉择与各方因应》,《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04期。
[3]戴峰:《“七七事变”始末》,《军营文化天地》2007年07期。
[4]魏宏运:《关于卢沟桥之战的几个问题(上)》,《南开学报》2006年06期。
[5]周进,丁伟:《从日方资料探南苑战斗日军行动——兼及赵登禹殉国经过》,《抗战史料研究》2013年01期。
[6]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等:《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年。
主要参与人员:
课题委托单位: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委员会(主要参与人员:胡丽、韩淑敏、付连刚、麻莉莉、陆天婵)
课题承担单位: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人员:刘保山、王凤、俞琳、马赫、邱雨)
指导顾问:张剑葳
执笔:刘保山、王凤
绘图:马赫、邱雨